3月30日,已连停29个工作日的央行逆回购操作重启,同时操作利率下降20个基点,比上次下降时多降10个基点。
从2019年11月开始,此轮公开市场操作“降息”不仅表现出一定的持续性,而且节奏在加快,幅度在扩大。
央行逆回购“降息”,第三次!
央行早间公告,为维护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充裕,3月30日人民银行以利率招标方式开展了500亿元逆回购操作。
本期逆回购操作7天,中标利率2.2%,与前次操作相比下降20个基点。
央行此前最近一次开展逆回购操作已是在一个多月前的2月17日,当期操作同为7天期,中标利率2.4%。
这已是最近5个月来,央行7天期逆回购利率第三次下降:
第一次:2019年11月18日,7天期央行逆回购利率下降5个基点,由2.55%降至2.5%;
第二次:2020年2月3日,7天期央行逆回购利率下降10个基点,由2.5%降至2.4%;
第三次:2020年3月30日,7天期央行逆回购利率下降20个基点,由2.4%降至2.2%。
不难看出,此轮公开市场操作“降息”不仅表现出一定的持续性,而且节奏在加快,幅度在扩大!
马骏:逆回购利率下降,标志货币政策进入加大逆周期调节力度阶段
对于公开市场中标利率下降的背景和意图,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研究员马骏认为,此次公开市场操作中标利率下降20个基点标志着人民银行进一步加大逆周期调节力度。央行在抗疫的不同阶段使用了不同的货币政策工具和策略。在抗疫初期,为保证医疗物资和基本生活物资的供应以及金融市场正常运行,人民银行超常规投放流动性并推出了3000亿元专项再贷款。随着国内疫情形势的改善,人民银行又推出了5000亿元再贷款再贴现额度和定向降准等措施支持企业复工复产。马骏说,这次公开市场操作中标利率下降20个基点标志着货币政策进入了加大逆周期调节力度的阶段,选择在这个时点降息应该是综合考虑了国内复工复产需求以及国际疫情和外部经济环境恶化等多方面因素后做出的决策。
马骏表示,调降公开市场操作利率可以进一步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LPR改革改善了货币市场利率向贷款市场利率的传导,货币市场的利率可以影响银行对中期借贷便利(MLF)的报价,又可以通过MLF利率进一步传导至LPR利率,从而引导贷款利率的变动。因此,这次调降公开市场操作利率应该也能够有效地传导至实体经济,体现为企业融资成本的下降。
马骏强调,中国还有充足的货币政策空间和货币政策工具。考虑到国内经济金融情况与国际的差异,人民银行在使用货币政策工具时保持了定力和弹性,并没有一次用完所有的子弹。央行这次降低公开市场操作利率之后,中国仍然是主要经济体中唯一采用常态货币政策的国家,仍然可以通过正常的货币政策操作强化逆周期调节。中国货币政策的工具箱里既有价格工具,也有数量工具,还有结构性工具,都可以在需要的时候加以运用。
对此,不少专家也发表了自己的观点:
看点1:降息有助于房地产市场的稳定 在房住不炒的原则下,降息有助于房地产市场的稳定。一方面降息会导致资金成本降低,真实购房者的购房成本降低,有助于这部分群体入市。 另外一方面,降低会带来银行的放贷成本降低,预计银行的信贷释放也将降低价格增加信贷量。
看点2:调降公开市场操作利率可以进一步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 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研究员马骏博士表示:此次公开市场操作中标利率下降20个基点标志着人民银行进一步加大逆周期调节力度,标志着货币政策进入了加大逆周期调节力度的阶段,选择在这个时点降息应该是综合考虑了国内复工复产需求以及国际疫情和外部经济环境恶化等多方面因素后做出的决策。调降公开市场操作利率可以进一步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
看点3:央行降息有5大原因 有券商点评称,央行降息原因主要有以下五点: 一是国内疫情影响正逐渐显现,需要逆周期政策的呵护。 二是国内即将迎来海外需求下降的第二波冲击,但前期政策目标函数中并未过多考虑该风险因素的影响。 三是2020年完成全年社会目标需要GDP增速在5%以上。 四是4月份是货币政策发力的黄金窗口期,必须抓住、抓牢。 五是海外主要经济体无限量提供流动性,为国内货币政策打开了空间。
看点4:4月中上旬是存款基准利率的窗口期 民生银行首席宏观研究员温彬也认为,随着能源和食品价格下降,通胀水平将逐季回落,4月中上旬或成为下调政策利率及存款基准利率的时间窗口,通过释放LPR改革潜力,尽快降低企业和居民部门资金成本,刺激投资和消费,稳定和扩大内需。